牛皮癣隔蒜艾灸

作者:小新 时间:25-02-05 阅读数:6人阅读

隔蒜灸的功效和作用

1、隔蒜灸属于艾炷灸之间接灸的一种。主要用治痈疽肿痛之症,具有拔毒、消肿、定痛的作用。多用于痈、疽、疮、疖、疣及腹中积块等,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、瘰疬等的辅助治疗。隔蒜灸介绍:属于艾炷灸之间接灸的一种,主要用治痈疽肿痛之症,具有拔毒、消肿、定痛的作用。

2、解析:隔蒜灸有清热解毒、杀虫等作用,多用于治疗瘰疬、肺痨及肿疡初起等病证。

3、隔蒜灸最开始是用在这种淋巴结的结核,肺痨也就是肺结核或者是痈疡初期的,这个时候隔蒜灸它有清热、解毒、杀虫的作用。

隔蒜灸概述

古代的医疗实践里,隔蒜灸主要应用于治疗痈疽。宋代医家陈言在其著作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卷十四中详述了这种方法:当发现痈疽初期,若出现肿痛,首先用湿纸覆盖患处,纸干的部分即为结痈头。此时,将大蒜切片,放置在其上,然后用大艾炷进行三壮灸。

隔蒜灸应用广泛,主要是治疗虚劳和顽痹,通常隔蒜灸更多的是治疗慢性疾患。隔蒜灸是艾灸的一种,将蒜片放于皮肤之上,然后再放上艾壮或艾柱点燃进行艾灸,借助蒜的辛辣、走窜之力来发挥艾灸温中补虚的作用。

隔蒜灸属于艾炷灸之间接灸的一种。主要用治痈疽肿痛之症,具有拔毒、消肿、定痛的作用。多用于痈、疽、疮、疖、疣及腹中积块等,近年来还用于肺结核、瘰疬等的辅助治疗。隔蒜灸介绍:属于艾炷灸之间接灸的一种,主要用治痈疽肿痛之症,具有拔毒、消肿、定痛的作用。

隔蒜灸操作方法

1、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,切成厚0.1~0.3厘米的蒜片,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。放于穴区,上置艾炷施灸,每灸3~4壮后换去蒜片,继续灸治。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,捣如泥膏状,制成厚0.2~0.4厘米的圆饼,大小按病灶而定。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,但中间不必更换。

2、【答案】:①隔姜灸:用鲜生姜切成直径2-3毫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。适应症:因寒引起呕吐、腹痛、腹泻及风寒痹痛。

3、此时,将大蒜切片,放置在其上,然后用大艾炷进行三壮灸。灸至痛感消失后,再换一片大蒜,反复此过程,直至疼痛减轻。此外,书中还介绍了一种隔蒜泥饼灸法,适用于多个脓疮区域,即研磨大蒜制成膏状,铺于患处,上面放置艾灸。

4、方法是取大蒜切成片,放置于穴位上,上置艾炷施灸。灸法在现代有所发展,如铺灸,施灸范围扩大,可用于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。隔蒜灸的操作方法分为两种,一是隔蒜片灸,取新鲜独头大蒜,切成蒜片,用针刺孔后置于穴位上施灸,每灸3~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。

5、隔蒜灸:适用于蝎、蛇、蜈蚣、狂犬咬伤的患者。用大蒜头去皮,切成三文钱厚,安放在疮口上,置艾炷灸之,三炷换蒜。如果疮大头多,将蒜捣烂摊患处,艾铺其上燃烧,蒜败再换。此法又可治一切疮毒,尤以剧痛或不痛而麻木者为宜。

隔蒜灸临床应用

1、隔物灸,指施用灸法时,将艾炷或艾条放置在姜片(隔姜灸)、蒜片(隔蒜灸)、食盐末(隔盐灸)或药品制成的薄饼(附子饼灸等)上施灸的方法,又称隔药灸、间接灸。该疗法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的《肘后备急方》。

2、隔物灸一般是在穴位部位使用,按照古代的说法,隔物灸实际上是用艾绒隔着姜片、蒜片或者粗盐点着。使用艾柱进行温灸主要是借助所灸隔物起到祛寒温散的作用,比如蒜有温阳作用、盐有补肾作用。出现腹泻可以隔盐灸,在肚脐放上粗盐,把艾绒在粗盐上边点着10-12分钟,艾柱能够起到止泻的作用。

3、隔姜灸是用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-3厘米、厚约0、2-0、3厘米的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。当艾住燃尽,再易炷施灸。灸完所规定的壮数,以使面板红润而不起泡为度。

4、本法简便易行,一般不会引起烫伤,临床应用较广。生姜味辛,性微温。具有解表,散寒,温中,止呕的作用。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,如感冒、咳嗽、风湿痹痛、呕吐、腹痛、泄泻等。

艾炷间隔灸

1、间隔灸,又称隔物灸,是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,因其火力温和,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而易于被患者接受。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,又可分为多种灸法。其中最常用的是隔姜灸和隔蒜灸。 隔姜灸: 隔姜灸,是用姜片作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。

2、艾炷隔物灸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,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医籍中的记载。例如,《针灸逢源》提到的一种隔姜灸法,用于治疗脱肛泻血,方法是将姜片置于穴位上,施以艾灸三十壮。《寿世保元》则推荐用巴豆肉捣成饼,填在脐中心位置,灸三壮以缓解腹中有积、大便闭塞和心病疼痛。

3、灸法的种类很多,其中隔物灸因火力温和,具有艾灸和药物双重作用,患者易于接受,较直接灸法常用,适用于各种慢性疾病的治疗。隔物灸,指施用灸法时,将艾炷或艾条放置在姜片(隔姜灸)、蒜片(隔蒜灸)、食盐末(隔盐灸)或药品制成的薄饼(附子饼灸等)上施灸的方法,又称隔药灸、间接灸。

4、艾炷隔物灸又称间接灸,是指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进行施灸的一种方法。

5、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,分为多个段落:隔姜灸在《针灸大成》中记载,用于治疗咳嗽,将生姜切片厚约一分钱,置于舌上穴中,然后施以艾灸。治疗痔漏,张介宾的《类经图翼》也采用此法。清吴尚先《理瀹骈文》中提到,头痛时可用酱姜贴太阳穴,烧艾一炷进行治疗。